6月20日上午,雨过天晴,三辆巴士驶向中山火炬开发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过500多天的推进,中山“工改”已取得一定成绩:共整理出低效工业用地超1.9万亩、形成9块千亩级连片产业用地、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近750亿元……数据在面上,问题在心里,“工改”实际成效如何,是不是真的利企利村利民,还需实地一探究竟。
6月16日、20日两天,中山市部分退休干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来到“工改”园区调研项目现状,直观感受项目前后对比,共同为“工改”工作建言献策。
市人大、市政协调研“工改”工作座谈会现场。(小榄镇融媒体中心供图)
实地看:“工改”园区为企业提供“新家”
位于火炬开发区、前不久前刚刚交楼的联速·两岸科创园,是“游园”客人们的第一站。2栋9层的工业大楼现代感十足,与一旁低矮的老旧园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项目一期首批入驻企业达16家,其中不乏高端产业,如中山市汉通激光设备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门从事研发、制造、销售高端工业激光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了自身扎根外,该企业还联合光电上下游产业入驻园区,实现“上下游”就是“上下楼”,进一步提高产业延链、强链、补链效果。再如中山市立科硅胶制品有限公司,因市内用地紧张,该公司一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厂房进行增资扩产,得知两岸科创园借“工改”机遇进行改造,立即决定购置下一整栋厂房,并在公司成立10周年之际顺利入住“新家”。
离开火炬开发区,一行人又走进了全省首个亿元村——永宁社区,社区内的华中路边,伫立着数栋7层高的高标准厂房,再远处是正在火热建设的15层办公楼。
中山市退休干部正在参观小榄镇永宁社区“工改”项目。
园区内,广东美宣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内的生产流水线吸引了客人们驻足。“我们投入近1000万元,添置了一批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效率和产能都较之前增加一倍。”公司总经理李滟向客人们介绍着正在运作的厂房。该公司是首家进驻永宁社区华中路“工改”项目的规上企业,李滟表示,之前租用的旧厂房,层高只有5米,无法满足设备的安装需求,有限的厂房空间,一直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相比之下,如今所使用的高标准厂房,无论是层高还是设计布局,都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可以放开手脚进行增资扩产。
现场议:“‘工改’是一件值得中山做下去的事”
尽管两批访客在不同的两日内走访项目园区,来到会议室时坐了下来后,都对一上午的见闻讨论不绝,交流声直至座谈会正式开始才消失。而当座谈会开始后,热烈的交流又持续了起来。
“‘工改’的确是一场结合中山实际、没有退路的战役。”16日的座谈会上,广东省政协原常委、外事侨务委员会原主任吕伟雄先开了口。他认为,中山的土地本就不多,且开发较早,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中山必须要做的事,“在未来,‘工改’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陆国良也认为,“工改”是一件值得中山做下去的事。同时他建议,“工改”需要做好产业配套,提升审批效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通过调研,我发现‘工改’真的是在攻坚克难,改出了成绩也改出了闪光点。”20日的座谈会中,中山市人大代表、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新文率先按下话筒按钮,他建议,要加大宣传力度,“比如早上看过的美宣卫生公司,原本年产值600万,搬进‘工改’厂房后很快实现了上规,实现了数字化改造,这就是一个小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因工作原因,中山市政协常委、广东佳信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钟海燕长期关注“工改”动态。在她看来,中山的城市改造应侧重于工业改造,“工改”正是破除瓶颈、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工程,“招商是成果落地阶段,招商的成功能给‘工改’主体足够信心和底气,在‘工改’中要以招促改,以招促规。”
中山市退休干部正在参观火炬开发区联速·两岸科创园“工改”项目。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山市人大代表、广东省中山生态环境监测站综合技术室主任张颖姬:“每个镇街情况都不一样,‘工改’应结合当地特色和产业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招商工作。”去年,张颖姬到小榄调研时,听到的是政策方面的困惑与工作的困难,而一年后,她看到的是焕然一新的厂房。“招商后,也要考虑怎么把企业留下来、服务好,如做好园区废水、废气、噪声治理工作,建设教育、医疗、交通等配套设施,让企业能安心在此发展壮大。”
中山市政协委员、广东大唐盛视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莫丽参与了3个“工改”项目,在开展招商工作方面深有体会。她根据亲身经历提出建议:“希望多一些政策宣讲和解读,15日我们在广州做招商推介会时,就有很多企业想来中山考察项目,但并不熟悉招商政策。另外,企业落户看重的是区位优势与周边产业链配套,希望民营企业、商会、协会能多跟政府联动,突出镇街产业特色,拓展招商渠道。”
【撰文】包蕾 陈少宏
【摄影】陈少宏(除署名外)
【作者】 包蕾;陈少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关键词: